好赞!作别了《跨过鸭绿江》,迎来了《觉醒年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法之剑 Author 法之剑
文|茉莉
结束了《跨过鸭绿江》,接档的是《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以其真实的历史还原、精致的美学视角、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高屋建瓴的精神高度,同样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部历时6年,共计43集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集中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光辉历程。用导演张永新的话概括,就是“我们从红楼出发,跨过长城,走到中共一大会址,又走到了嘉兴红船,应该说真实还原了准备建党的整个历程”。
那么,该剧为什么叫《觉醒年代》?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关于民族觉醒的故事。一百年前,外忧内患的中国出路究竟在哪里?君主立宪不行,民主共和失败,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因此,为了这份可贵的“觉醒”,一批进步学者和一群热血青年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惜顶风冒雪地跋涉,不惜洒热血、抛头颅地追寻……
《觉醒年代》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先进知识分子追寻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为主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革命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一大批仁人志士探索真理、追寻理想的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这是导演张永新对这部电视剧的总要求。具体落实到拍摄上,便是:真实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客观立体的人物塑造。为了力求真实,剧组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原样复建了一座北大红楼!
目前,该剧刚播至第5集,可以说,“匠心诠释人物,精心雕琢画面”,真实+客观+精美,这三点基本做到了!
现在,再来聊聊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而窃国贼袁世凯却忙着复辟帝制。面对风雨飘摇,病入膏肓的中华民族,一批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为首的先进学者坐不住了,他们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该运动,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次猛烈抨击,也是对封建思想文化的一次深层荡涤,有力地触发了国人特别是知识青年的思想觉醒。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一年后,也就是1916年9月,《新青年》转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了主要撰稿人。后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邀请了这些思想进步的学者到北大任教。于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便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来自“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通俗地讲,就是李大钊先生的主张,反帝反孔,追求新思想,号召国人尤其是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
新文化运动深刻打击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孔子学说,同时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这批先进文人又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民主之风,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最后,再来谈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品之一《文学改良刍议》。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章出自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胡适。
当时,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主义: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虽然,胡适后来改变了初衷,思想完全西化了,不过,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八不主义”观点绝对正能量,我想,虽然一百年过去了,但对当代文人仍然有教诲和警醒的作用。比如,第四条“不做无病之呻吟”,不知现如今专攻“屎尿屁文学”的贾浅浅大诗人会作何感想?
说到底,“文学即人学”,文学的核心是人的思想境界,是人的品德修养,是远离低级趣味的理想追寻,没有这些,陈独秀、胡适们都走不远,不要说你贾浅浅了!
晚上,继续追剧《觉醒年代》,期待它真的是一部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文化精神的好作品!
读最新影视评论,请关注“叶语天下”!
为了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付出1.156万人伤亡的代价,值不值得?
铁原阻击战!扛起最后一个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让我泪流不止……